眼下正是瓜果成熟的時節。
近日,走進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棗香村溫棚園區,成熟的普羅旺斯西紅柿像小紅燈籠點綴在綠葉間,一串串不同品種的葡萄飽滿誘人,草莓、火龍果、油桃、甜瓜、黃瓜等瓜果蔬菜長勢喜人。在采摘棚的魚池里,幾千尾鱸魚苗正搖頭擺尾游動著。
“我們養魚不換水,種菜不施肥,綠色健康營養無公害!”吸引眼球的文案配上精心拍攝的九宮格果蔬圖片,棗香村駐村工作隊成員楊宏杰的這條微信朋友圈動態一經發布,引得好友紛紛點贊。
“魚的飼料、排泄物等沉淀生成的有機肥富含豐富的養分,直接用來澆地,實現綠色種植和循環節水的雙重目標。”楊宏杰介紹,近年來,棗香村在原有溫棚采摘園的基礎上,利用村集體鹽堿荒地400畝,創新引進35座拱棚“魚菜共生”種養模式和24座溫棚特色水產養殖項目,建設了石嘴山市首個“魚菜共生”生產示范基地,預計每年每座大棚可增加收入5萬元。
“沒想到鹽堿地上還能搞水產、興采摘。”棗香村黨支部書記趙亞軍感慨道。他告訴記者,1年前,他腳下的土地還是一片鹽堿荒地。如今,果蔬棚里香,魚蝦水里游。
2021年,孫武帶領駐村工作隊來到棗香村,立足棗香村實際,制定“綠色種養設施農業”發展規劃,開發當地鹽堿荒地資源,打造“魚菜共生”、體驗采摘園、特色水產養殖“三駕馬車”新格局。
溫棚建起來了,村民也有了就近就業的場所,村民張富財在溫棚里工作,每月能領到3600元。
談起村里的變化,村民李平感嘆不已。5年前,李平全家從大武口區朝陽街道辦事處搬到棗香村。這幾年,他見證了棗香村從“白花花”到“綠油油”的蛻變。看著同村人一個個搞起了溫棚,他也主動在村里建起2座蔬菜棚。今年,聽聞村上要大力發展旅游業,李平積極報名,成了村上18家“農家樂”的首家試點,助力棗香村打造集參觀采摘、休閑娛樂、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。
“蔬菜大棚瓜果飄香,養殖棚里魚蝦滿池,來棗香村,既可以體驗鄉村生活,又可以品嘗農家美食!”李平的妻子陳方紅積極為棗香村三產融合品牌代言。
近年來,棗香村緊抓產業發展,采取“黨支部+合作社+企業+農戶”運營模式,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開辟出了鹽堿地上搞水產、興采摘的致富增收路。目前,“魚菜共生”等農業項目帶動150多名村民創業就業,既豐富了群眾的“菜籃子”,又鼓了農民的“錢袋子”。
“今年,大武口區加大鹽堿地改良力度,新建農產品加工產業園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,積極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、蚯蚓生物技術等新項目1000多畝,建成設施大棚2112座3741畝。”大武口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主要負責人馬賽介紹,大武口區多措并舉推動設施農業發展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。(見習記者 何娟亮)